2019
-
08
-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内科日常临床诊疗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根据临床特点,FD还可以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两个亚型。FD患病率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国内人群的发病率约为20%,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约3亿人深受消化不良症状的困扰。虽然FD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并不造成威胁,但是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气等症状常困扰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学习,导致生命质量下降。另外,因为病情反复患者频繁就医与检查,也造成了大量医疗资源的消耗。目前临床上,FD的治疗以促动力药和抑酸药为主。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常伴有胃动力下降,如果患者餐后出现症状,会首先使用促动力药,如吗丁啉、莫沙必利等。餐前有症状、餐后缓解或与进食无关、主要表现为上腹痛的患者,一般使用抑酸药。抑酸药是一种能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主要由“替丁”和“拉唑”的药物组成,比如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但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常容易带来副作用,如心血管不良事件、消化道症状及皮疹等,尤其是对于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用药要格外小心。近年来,胃肠起搏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发现,平滑肌的电生理异常是FD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如同心脏起搏一样,胃肠道亦存在起搏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