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浮灼烧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出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症候群。既往临床上还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或原发性消化不良。罗马Ⅲ标准对FD的诊断更加明确及细化:指经排除器质性疾病,反复发生的上腹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达半年以上,且近两个月有症状。在国内,此病有逐年上升趋势,儿科患者中FD已经成为儿科消化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
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和呕吐。症状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多个症状叠加。症状的评估为是否进行相关检查以及后续治疗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消化不良患儿,需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要了解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出现频率,其与进餐、排便的关系,尤其注意有否消化不良的报警症状:消瘦、贫血、夜间痛醒、持续呕吐、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对有报警症状者要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排出器质性病变。
对初诊的消化不良患儿应在采集病史与体检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辅助检查: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肝胆胰腺B超、肝肾功能、空腹血糖、甲状腺功能、胸部X线检查。其中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肝胆胰腺B超为第一线检查,肝肾功能、空腹血糖、甲状腺功能、胸部X线检查为可选择检查。多数根据第一线检查可基本确定FD的诊断。对经验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FD患儿可行幽门螺杆菌等检查。
对症状严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FD患儿,可进行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胃肠功能性检查,对其胃动力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有消化不浪症状至少2个月,每周至少出现1次,并符合以下3项条件:
①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脐上)疼痛或不适、早饱、嗳气、恶心、呕吐、反酸;
②症状在排便后不能缓解,或症状发作与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无关(即除肠易激综合征);
③无炎症性、解剖学、代谢性或肿瘤性疾病的证据可以解释患儿的症状;
此外,在FD的诊断中药注意与胃食管反流、肠易激综合征的鉴别。对于主诉表达清楚的年长儿童(≥4岁),可以参考罗马Ⅲ标准,并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表现为餐后饱胀或早饱)和上腹痛综合征(表现为上腹痛或烧灼感)两个亚型。
目前认为FD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对于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的FD患儿,依据其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进行整体治疗,选择个体化方案,旨在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帮助患儿的家长认识、理解病情、指导其改善患儿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与症状相关的可能发病因素,提高缓解症状的能力。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与进餐的关系,可选用促动力药、抗酸药和抑酸药,一般疗程2-4周。治疗无效者可适当延长疗程,并可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有Hp感染者,需行Hp的根除治疗。
FD发病的心理因素已越来越收到重视。医生应该具备足够的同情心、耐心,给与一定的行为治疗、认识治疗或心理干预,可以配合使用一些安慰剂,大部分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
生物反馈胃肠动力仪是宽诚科技根据“胃肠起搏”基本原理研制而成,应用现代电子技术模拟正常的胃肠电信号,作用于体表胃肠穴位,调节非正常的胃肠蠕动节律趋向正常化,
有效检测并治疗多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一款诊疗仪器。
[1]佚名.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6):2.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2.06.006.
声明—内容仅作新闻和科普用途,不应被视为对所涉医疗产品的推荐或功效证明。涉及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相关的,请务必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寻求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