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内科日常临床诊疗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根据临床特点,FD还可以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两个亚型。FD患病率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国内人群的发病率约为20%,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约3亿人深受消化不良症状的困扰。
虽然FD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并不造成威胁,但是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气等症状常困扰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学习,导致生命质量下降。另外,因为病情反复患者频繁就医与检查,也造成了大量医疗资源的消耗。
目前临床上,FD的治疗以促动力药和抑酸药为主。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常伴有胃动力下降,如果患者餐后出现症状,会首先使用促动力药,如吗丁啉、莫沙必利等。餐前有症状、餐后缓解或与进食无关、主要表现为上腹痛的患者,一般使用抑酸药。抑酸药是一种能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主要由“替丁”和“拉唑”的药物组成,比如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但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常容易带来副作用,如心血管不良事件、消化道症状及皮疹等,尤其是对于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用药要格外小心。
近年来,胃肠起搏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发现,平滑肌的电生理异常是FD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如同心脏起搏一样,胃肠道亦存在起搏点。存在于胃肠道各部位的胃肠起搏点的点节律活动可被外加的不同频率的电流所驱动,从而发生“驱动-跟随-谐振”效应。KC-3000生物反馈胃肠动力仪基于“胃肠起搏”基本理论,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模拟合成更接近人体自然波形的胃肠生物电信号,作用于胃肠起搏点,纠正异常的胃肠电节律、抑制异位起搏点的电活动,从而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生物反馈胃肠动力仪对400多名患者进行多中心临床治疗观察,统计结果显示其治疗总有效率>82%。
与传统仪器不同,生物反馈胃肠动力仪除治疗功能外,还能实时显示各项胃肠动力参数,客观反映患者的胃肠蠕动情况和胃肠动力强弱,可和消化内镜等检查手段相互参照,为胃肠疾病的治疗和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目前,仪器已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始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反馈效果。